Asia Europe
--中文-- Europe
 
陶怡理财保险服务公司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日期:05.2008

滞胀“阴影下世界经济


去年以来, 一个被称为“滞胀“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全球经济: „滞“, 是指受次级房贷危机的打击, 美国经济已跌近零增长. 虽然欧洲和新兴国家的总体经济迄今未受明显影响, 但美国内需的下降和美元的大幅贬值, 已造成其它经济区对美国出口预期的显著下調, 人们普遍担心, 今明两年, 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幅度将呈下降趋势, 特别欧洲, 可能随着美国进入经济衰退期. „胀“, 则指石油, 原材料及农产品价格一路攀升, 给各国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这对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或健忘的老一辈来 说, 是个全新的经验. 长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以经济增长与货币保值的竞争关系为出发点来考虑经济问题, 也就是说, 当经济增长较快时, 通货膨胀亦较高, 而在低增长时期, 货币贬值的风险亦低. 特别对居住在德国, 经历了东西德统一后长达十多年的经济停滞, 物价稳定的人们, 这一关系几乎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美国居民也有相似的经验: 九十年代以来, 虽然那里的经济增长明显超过欧洲, 但物价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通货膨胀率并呈下降趋势, 給不少人造成了“通货膨胀已死“的错觉.

由于无通货膨胀压力, 欧美央行长期以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偏向于刺激经济增长, 九十年代后期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及新世纪初所谓“新经济“破灭时, 美国和欧洲的央行均果断大幅降息应对, 便是明证. 反观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虽然也连续调低短期利率, 以图抵消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但由于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 进一步放松银根的余地已极其有限. 而欧洲央行则已在提高市场对升息的预期.

其实, 回顾西方二战后的整个经济发展史, „滞胀“并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 从罗思福总统的“新政“到越战总统强逊, 美国政府在很长的一段时期, 试图通过扩大财政赤字, 增加社会福利, 来减小社会矛盾, 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 并取得短期效果. 但人们后来发现, 福利政策一方面造成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对刺激经济增长的长期正面效应十分有限, 甚至是负效应. 这主要是因为与私人投资相比, 政府开支的回报实在很低, 随着国民经济总值中越来越多的部分通过行政手段分配使用, 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也逐步下滑. 同时, 认为通货膨胀会降低实际劳工成本, 从而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观念也被事实否定. 事实上, 劳工能很快根据物价的上涨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并在强大工会的支持下达到工资至少同步增长的目标. 在德国, 前总理施密特曾喊出“宁要5%的通货膨胀, 也不要5%的失业率“的口号, 奉行容忍通货膨胀, 追求高就业率的财政扩张政策, 结果通货膨胀高居不下, 失业率也远远超出5%.

基于这个沉痛教训, 美国自80年代里根总统执政时期起改弦更张, 减小福利支出和财政赤字, 降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承受了许多痛苦, 终于奠定了黄金九十年代的基础. 而德国自科尔政府起, 也大体实行目标相似的政策.

在当前景气下滑, 央行的货币政策转向控制通货膨胀的形势下, 暂时性地适当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正确的. 但当事者必须明确, 这决不可以演化成长期的赤字扩张政策. 基于历史教训, 这种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大. 欧元区内更有马斯特里西特协议对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所做地相当严格的限制. 另外, 如各有关方面能够在实施工资和其它第二轮物价上涨时表现克制, 也将大大降低发生“滞胀“的可能性.

(全文作者苏兆生博士,作者介绍